張雨生
聽了他的歌好久,看他在照片中染著金黃色的頭髮,我忽然驚覺:『從他說的話、寫的詞、高亢的歌聲所散發出來的氣質,是我一直想追求卻得不到的。』 說來好笑,我唯一一張張雨生的專輯【口是心非】,是在他出車禍,躺在病床上昏迷的時候買的,買的時候還開玩笑的說:『趕快買起來,說不定以後會很值錢。(當然我說的不是他的歌,而是他快去世這件事,這玩笑連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很過意不去。) 』那時候我才國三剛畢業。專輯買來後,聽過一兩次就沒聽,當時只覺得那咖啡色的CD外殼還蠻特別的,其它完全沒有注意。 上了大學,比較懂事一點,會看一些有的沒有的課外讀物跟電影,雖然都不是什麼值得誇獎的好書,不過看這些書的確讓我的氣質改善不少,以前的我留著一頭超澎的頭髮,老是被問是不是跳街舞的,看了一些東西後,整個人低調不少,感覺比較內斂一點,但是在那唯一一點點的內斂中,我總是覺得少了什麼東西,思考了很久,始終想不出什麼答案,久而久之就算了。 之後,有一次回家無聊,忽然翻起自己以前買的CD,發現自己已經買了非常多的垃圾CD,所謂的垃圾CD,就是看了之後,心中會有個OS說:『怎麼連這種CD都買。』不過倒是發現了幾張還不錯的CD,【口是心非】就是其中一張。當時的我還是用CD隨身聽,在回台南的火車上,我聽著這張專輯,一開始覺得:『這張專輯真不錯。』後來就一直聽,隨著聽的次數越多,我就越來越起雞皮疙搭,感覺就像赤腳走向大海,一開始在沙灘上水很淺,不害怕,但是越往大海走去,水就愈淹越深,當淹到腰的時候,我大概還可以故做鎮靜,但是漸漸的當水淹過肩膀、下巴,最後淹過鼻頭時,才開始慌張,張雨生的才氣,對我來說就像是海水一樣。 仔細去聽【口是心非】這張專輯,我發現它是一張很有概念性的專輯,因為一張CD的十首歌,情緒是連續的,我本來打算解釋一下,那所謂的連續性是怎麼回事,但是我發現有點難講,我沒有辦法去形容海洋有多巨大。不過我可以提一個我印象最深刻的橋段,就是當【玫瑰的名字】的副歌過後,張雨生以十分高亢的歌聲唱出:『名字背過又忘記,符號充滿了生命。』真的是讓人激動的想落淚。也許你會覺得這種情緒很連貫的專輯現在其實也蠻多的,不過當時可是CD跟錄音帶還在市面上一起販售的年代,大部分專輯的歌幾乎都是散散的,主打歌一定是第一首跟第二首,再不然就是第六首,為什麼是第六首?因為那是B面的第一首歌。所以把專輯看成十首歌,而不是十首歌裝在一張專輯裡,在當時真的是很特別,所以我常說【口是心非】這張專輯,是超過當時國語歌壇十年的專輯。 當然,張雨生最令然激賞的除了他高亢的歌聲之外,就是他帶有濃濃文學氣味的詞,他寫的詞總是是讓人驚嘆不已且發人省思,雖然不是要刻意比較,不過跟現在的歌比起來,深度真的是差太多了,仔細去看歌詞會發現,要寫出這種東西真的需要很廣泛的閱讀、與深厚的文學素養。 喜歡張雨生這件事,也讓我意外的與一位大學同學熟絡起來。這位同學以前我就覺得他很有思考能力,說起話來有條有理,坐著不說話就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感覺,似乎讀過很多了書,而那些書在他腦海裡經過整理後,就成為一種氣質散發出來。大一過後他休學一段時間,去了國外一段時間,中間輾轉得知他也喜歡張雨生,於是當時我就跟他通了一些信,信的內容都還蠻精采的,當然我說的是他的部分,他可以很仔細的說出他對張與生以及他的專輯的看法,我就辦不到。而且從這些與他討論的信件中,我發現到了一件事,就是之前我說我所缺少的東西(這伏筆埋超久的,是怎樣。) 我們曾經討論過”玫瑰的名字”這首歌,我說我很喜歡他的間奏,他說他也很喜歡,他還說了一大段,我實在是說不上來,所以直接引用他的信好了。
張雨生本是喜歡用典的, 看他寫的文章一下引這邊的劇本, 一下說那部小說的, 時而不忘記學傳統戲劇大笑三聲。而這首曲子交織了《小王子》、《玫瑰的名字》與莎劇裡面的種種意象, 足令人印象深刻。高一那年我完全被他那句「名字背過又忘記, 符號充滿了生命」的高音給震懾到。 張雨生的文學造詣是眾所公認的, 像「請妳給我一個呼喚, 我最寵幸的柔軟」, 或是「若不是三月不揭的春帷我不會留下足以釀酒的眼淚」這樣的句子, 當今的流行樂壇也沒有人可以寫的出了。也找不到幾個人有功力可以對古典樂器的配器熟析到寫出【未知】這樣的曲子, 或是如【青鳥】中把國樂跟電吉他絞在一起。 看完他的信,我立刻就發現我欠缺的就是更深入的閱讀,【小王子】跟【玫瑰的名字】這兩本書我都看過,可是我壓根沒注意到他跟這首歌有關係,或者更直接的說,我似乎沒有很認真的去想那首歌跟這兩本書他們的內容與字句。我想這跟我看書的習慣有關,我看書總是有點快,我一直認為書所營造出來的氣氛比那些字字句句重要,但是卻忽略了最關鍵的哲學與智慧,就是隱藏在這些字字句句之中,所以知其一不知其二,看完了雖然得到了一個模糊的影像,但是卻無法完全掌握,我曾經想要改但是我發現有點難,所以我想我的文字才會一直停留在這麼幼稚的程度吧! 之前就一直想寫一篇有關張雨生的文章,但是總是找不到適當的時機,這次趁著張雨生的生日6月7號剛過不久,把想的東西寫一寫。另外,跟我討論張雨生的那個同學,他今年畢業後要出國唸書了,想要祝福他,也想告訴他那陣子與他的通信,真是的令我受益良多。寫這篇文章仔細審視了自己,感覺有點開心,畢竟真實面對自己的方法並不多,願意面對的時刻更是少的可憐。寫這篇文章的目的,也是希望張雨生不要被忘記,如果有機會聽到他的歌,注意一下,你不會後悔的。
張雨生本是喜歡用典的, 看他寫的文章一下引這邊的劇本, 一下說那部小說的, 時而不忘記學傳統戲劇大笑三聲。而這首曲子交織了《小王子》、《玫瑰的名字》與莎劇裡面的種種意象, 足令人印象深刻。高一那年我完全被他那句「名字背過又忘記, 符號充滿了生命」的高音給震懾到。 張雨生的文學造詣是眾所公認的, 像「請妳給我一個呼喚, 我最寵幸的柔軟」, 或是「若不是三月不揭的春帷我不會留下足以釀酒的眼淚」這樣的句子, 當今的流行樂壇也沒有人可以寫的出了。也找不到幾個人有功力可以對古典樂器的配器熟析到寫出【未知】這樣的曲子, 或是如【青鳥】中把國樂跟電吉他絞在一起。 看完他的信,我立刻就發現我欠缺的就是更深入的閱讀,【小王子】跟【玫瑰的名字】這兩本書我都看過,可是我壓根沒注意到他跟這首歌有關係,或者更直接的說,我似乎沒有很認真的去想那首歌跟這兩本書他們的內容與字句。我想這跟我看書的習慣有關,我看書總是有點快,我一直認為書所營造出來的氣氛比那些字字句句重要,但是卻忽略了最關鍵的哲學與智慧,就是隱藏在這些字字句句之中,所以知其一不知其二,看完了雖然得到了一個模糊的影像,但是卻無法完全掌握,我曾經想要改但是我發現有點難,所以我想我的文字才會一直停留在這麼幼稚的程度吧! 之前就一直想寫一篇有關張雨生的文章,但是總是找不到適當的時機,這次趁著張雨生的生日6月7號剛過不久,把想的東西寫一寫。另外,跟我討論張雨生的那個同學,他今年畢業後要出國唸書了,想要祝福他,也想告訴他那陣子與他的通信,真是的令我受益良多。寫這篇文章仔細審視了自己,感覺有點開心,畢竟真實面對自己的方法並不多,願意面對的時刻更是少的可憐。寫這篇文章的目的,也是希望張雨生不要被忘記,如果有機會聽到他的歌,注意一下,你不會後悔的。
1 Comments:
/* 我似乎沒有很認真的去想那首歌跟這兩本書他們的內容與字句。我想這跟我看書的習慣有關,我看書總是有點快,我一直認為書所營造出來的氣氛比那些字字句句重要,但是卻忽略了最關鍵的哲學與智慧,就是隱藏在這些字字句句之中,所以知其一不知其二,看完了雖然得到了一個模糊的影像,但是卻無法完全掌握 */
你這一段真是鏗鏘有力!
Post a Comment
<< Home